红外照片为什么画质不如常规片?红外摄影画质提升的理论及方法

刚开始拍红外的时候,明明对焦准确,白平衡也没啥问题,也是使用镜头最佳光圈拍摄,对焦也“准”,但最终图像老是有一种“糊”的感觉,不够清晰,红外摄影画质比常规片差很多。而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?

为什么会这样?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问题?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查阅相关资料。终于,我找到了原因,简单来说,问题就出在红外光比可见光波长更长!

波长更长的红外光会导致两大问题,一是焦点的偏移,二是红外光衍射更大。这两大问题导致在红外摄影中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规避。

几个理论知识

本文涉及一些理论上的东西,我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来阐述。在开始之前,先来了解几个物理知识。

光的波长与焦点

红外光波长比可见光更长,但大部分数码红外相机是直接改机去除低通滤镜,并未真正针对红外摄影优化,还是沿用的常规摄影那一套(包括镜头),在早期的一些镜头是专门设置的红外焦点刻度就说明了一切。红外摄影要获得更准确的焦点只有两种解决办法:一是使用即时取景对焦,直接观察来源于传感器的图片确定焦点;二是缩小光圈,扩大景深,或直接使用“超焦距”对焦拍摄。

但使用小光圈也是有副作用的,甚至可以说是导致红外片画质不如常规片画质的主要原因,那就是衍射!衍射越大,将导致更大的埃利斑,一旦埃利斑的大小超过了传感器像素尺寸,就会带来画质的直线下降。

什么是衍射

衍射是指波(例如光)在拐角处或通过孔(这里理解成镜头光圈吧)时发生的弯曲。尽管大多情况下,光通过一个孔时都沿直线继续向前,但还是会有一小部分改变方向。

而相机是“受衍射限制的系统”,因为衍射和光学缺陷会限制相机能够捕获的最终分辨率。所以我个人以为,高像素的相机未必会带来画质的收益,高像素必须配备更大的传感器才能两全。当然,也不排除科学的进步,一步步突破这种物理极限的可能性。但至少目前那些所谓的小底高像素都耍流氓,让消费者交智商税。

红外摄影画质

从上图可以看到,当光波通过小孔后,发生了明显的衍射。相机的物理结构,注定逃不过衍射带来的影响,说到相机的衍射,自然得说说埃利斑。

埃利斑(Airy disk)

埃利斑,是指一个光点在相机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斑点。较少的衍射导致较小的埃利斑,较多的衍射导致更大的埃利斑。

埃利斑大致长这样:

红外摄影画质

一个光子落在相机传感器上,就像一滴水滴落在地,周围会泛起水花,这就是埃利斑(埃利是个人,关于他的故事可以自行搜一搜),这些“水花”将直接影响照片的最终画质。

我的理解是埃利斑的形成,就是因为光的衍射。衍射会直影响埃利斑,哪些因素又会影响衍射呢?

影响衍射的因素

影响数码摄影中衍射的三个因素。

  • 光圈大小或光圈值
  • 光的波长(重点:红外光波长比可见光波长更长)
  • 像素大小

孔径(这里可以解理成光圈)和波长决定了埃利斑的大小,我们来看看埃利斑大小的计算公式:

d / 2 = 1.22 λ Ñ

其中d是埃利斑的最终直径,λ(λ)是光的波长(提示:红外光的波长更长),N是光圈。对该公式进行转换一下,得到相对友好的版本:

埃利斑的直径= 2.44 波长 光圈值

根据这个公式,不难看出,波长或光圈的增加都会增加艾里斑的大小。就像在可见光摄影中一样,较大的光圈值(较小的光圈)会导致更多的衍射,埃利斑也更大。对于红外摄影而言,与可见光波长相比,更长波长的光(红外光)会产生更多的衍射。

不用计算都能看出,在相同的光圈值下,850nm(近红外)的光产生的埃利斑,其大小是425nm(紫)的光的两倍。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?

像素大小

将埃利斑的大小与像素大小进行比较,可以确定照片中的衍射是否可见。当埃利斑的大小小于传感器上的像素大小时,衍射在图像中不明显。但是,当埃利斑的大小超过像素的大小时,该点的光线将被周围的像素接收,衍射的结果是可见的。就像“水花”飞溅到相邻像素上,被传感器清楚记录下来,而记录下的东西是衍射,这是因为光的扭曲而产生的“拉圾”,一旦衍射可见,自然会对最终图片造成不利的影响。

  • 埃利斑尺寸<像素尺寸=无明显衍射
  • 埃利斑尺寸>像素尺寸=可见衍射

原因找到了

除了准确的对焦,红外摄影在选择最佳光圈的时候,你还不得不去考虑自己所使用的红外滤镜波段。

在可见光摄影的时候,假设最佳光圈是f8,我使用850nm滤镜进行红外摄影,我依然使用f8光圈拍摄,这样的后果就是,产生更大的埃利斑导致衍射可见,从而降低了画质。

那末,应该如何避免,并最终确定对应红外波段的最佳光圈呢?

我们来开启演算模式!

埃利斑直径演算

在演算前,我再帖一次埃利斑直径计算公式:

埃利斑的直径= 2.44 波长 光圈值

假设使用850nm滤镜,并以f8光圈拍摄,那么埃利斑直径为:

2.44850nm8=16592nm(纳米)

换算成微米大致就是16.6um。假设您的相机是Nikon D800,它的像素尺寸仅为4.9um(自己相机传感器像素大小可以计算,也可查得),埃利斑直径是它的三倍还多。衍射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。

即使把光圈改为f2.8,埃利斑的直径在5.8um,理论上基本能抵消衍射带来的影响。但对于风光摄影来说,景深又是问题。因此,高像素在高波段红外拍摄,并不一定能带来成正比的画质收益。

下面我算了个表,425um相当于正常可以见光,分别与590nm和850nm的埃利斑直径对比。

/

可以看到,590nm在f8光圈相当于常规片使用f11光圈拍摄,850nm在f8光圈相当于常规片使用f16拍摄。更何况数码镜头一般都是针对常规片(可见光)优化,红外拍摄选择镜头就有点碰运气了。

总结

经过本文说明,相信红外摄影爱好者应该清楚红外摄影的副作用和规避方法了。

  • 红外摄影由于波长更长,将导致更大的埃利斑。一旦埃利斑大于相机传感器像素大小,将会导致画质下降。
  • 红外摄影在最佳光圈的选择上,应比常规片拍摄时扩大一到两档,这视使用的滤镜波段而定。
  • 红外光由于波长更长,焦点相对常规片也会发生偏移,在使用相对较大光圈的时候最好使用即时取景对焦。

针对这个问题,也有一些工具类摄影APP提供方便的计算。但摄影毕竟和艺术有那么点关系,并不是纯科学的东西,大差不差的话也行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若本文对您有帮助,欢迎点赞打赏转发
您的支持将是作者更新最大的动力
点赞10打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